河北地质大学法政学院第一届“山河”读书会圆满落幕
为秉承“达观博物”的校训,传承“仰山之高,慕水之善”的山水文化,发扬“博世界万物以达观”的办学理念,法政学院积极响应“仰山慕水”新生培育计划,于2020年12月24日下午在综合楼506会议室成功举办第一届“山河”读书会活动。法政学院党委书记马沁芳老师、副院长秦玉娈老师、副院长孙日华老师、副书记朱晓玲老师,以及2020级各专业班主任等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本次读书会活动。
首先,马沁芳书记欢迎各位老师莅临读书会进行指导,并且对同学们积极参与表示了赞许与鼓励,强调读书会是对师生交流模式的高效创新,起到了增进师生交流的积极作用。围绕我校班主任计划开展的本次活动,是对班主任工作内涵的丰富、延伸与升华。希望法政学子仰经典之山、仰大师之山,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栋梁之才。孙日华副院长认为读书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这种提升应当是多方面的综合提升,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有思考、有收获,应积极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希望同学们成为有宽泛视野和广博知识的群体、有山水情怀和远大追求的群体。

随后,班主任代表张园老师发言,“好读书而不好读书,好读书而不好读书。”在电子读屏时代,大家更应该加强系统阅读和主题阅读;独阅乐不如众阅乐,张老师希望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多读书,多交流,以开拓新的视野,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刘天祥老师认为读书贵在坚持,“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要将阅读培养成一种生活方式。读书的隐性意义在于它是思维与眼界提升的途径,这种抽象的提升会以具象的方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给以反馈。

法学专业学生代表就《社会契约论》发表观后感想,同学们在结合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思考,各有亮点。张梦圆同学深刻剖析了卢梭在书中讨论的焦点问题,对主权的形成及相关法律观点进行了分析。唐芳老师对卢梭的时代背景进行了阐述,并对当时的西方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全球视角介绍了卢梭对法制建设的借鉴意义。韩建祥老师就法律分类、国家产生做了相关补充说明,针对其中涉及到的刑法问题,如死刑的存废争论、刑法的谦抑性问题予以详述,使同学们受益匪浅。石语迪同学结合卢梭的个人经历就《社会契约论》的创作背景进行了分析论述,对不同国家的社会结构作了横向对比,针对相同社会结构的国家做了不同时期的纵向对比。此外,还将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比对分析,将霍布斯与卢梭的观点比对分析。王育红老师对同学们分析问题的思辨方法给予肯定性评价,并指出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对相应时期的著作形成是有巨大影响的,同学们在日常阅读中也要注意就事论事,不要过分中西对比,注重事件发生或者事物产生的特殊性和本土性。“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能积淀学养,激发思考,指点迷津,付立华老师认为走进名著,畅谈读书的收获,感受到经典之深邃如大海,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的彼岸。

秦玉娈副院长认为读书可以提升地大学子的精神境界,增强学生们的文化底蕴,让大家越来越靠近自己的梦想。博览群书,在人生旅途上不断地追寻,追寻自己的价值所在,丰厚自己的知识底蕴,这是一种美的承担,它不在遥远的彼岸,就在我们的心中。
公共管理专业学生代表就《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表观后感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访谈形式,回顾了总书记从15岁离开北京,到22岁离开梁家河这经受磨练的七年青春奋斗史。针对总书记知青岁月不忘发奋读书的精神,高艳老师认为读书是一种选择,在专心读书的同时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李倩老师认为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经历所体现的精神与我院的培养方向具有很高的契合性与指导意义,结合疫情期间总书记相关讲话内容,希望同学们“把人生写在祖国大地上”!吴元元老师表示读书能启人心智,撼动心灵,丰富人生。读书会以其宽松、自由、开放、和谐的交流方式让大家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会议最后,朱晓玲副书记指出读书会为师生们展示自我、平等交流、相互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相信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有了书籍作为心灵的支撑,法政学院的学子能够愈加明理笃志,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第一届“山河”读书会的圆满落幕,是一次成功的播种,相信随着“山河”读书会的开展,读书将在每位法政人中扎根,在每届法政人中延续与传承!用阅读感悟世界,用文字传递美好,你我读具匠心,世界书途同归。